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当代文学 > 文物中的物理

七、回转器的始祖“被中香炉”

七、回转器的始祖“被中香炉”

在近代力学中,回转器被用以研究回转运动的特性。它由几个轴心线互相垂直的金属环构成,有几个金属环就称为有几个自由度。这些金属环结构,在物理学上被称为平衡环,在工程上被称为常平支架或万向支架。最内层的金属环轴心线上置一陀螺,或是一个具有较大重量的圆轮,如图1-32中的AA'轴上置陀螺或圆轮一样。中心具有陀螺或圆轮的整个金属环结构又称为陀螺仪或回转仪,它是航空、航海中不可缺少的仪器之一。如果在陀螺或圆轮位置换上盂形或半圆形容器,由于互相垂直的各个机环的转轴彼此制约,以及容器本身的重心影响,容器内所置放的任意形态的物质都不会发生倾倒、逸出的现象。这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所谓“被中香炉”。

图1-32 近代两种回转器

被中香炉又称卧褥香炉、熏球、木火通、香球、灯球等。它们的结构相同,名称是随其用途而变的。据《西京杂记》卷一记载,西汉长安巧工丁缓最早发明了这样的仪器:

长安巧工丁缓者……又作卧褥香炉,一名被中香炉。本出房风,其法后绝。至缓始更为之。为机环,转运四周,而炉体常平,可置之被褥,故以为名。

丁缓其人生平事迹,史籍均无记载。他可能是西汉宫廷中的巧匠。所谓“机环”,即轴心线相互垂直并活动接合的各层金属环。所谓“炉体常平”,是指内环轴上悬挂的容器时刻保持平衡位置,不会翻倒(见图1-33)。在这个容器内盛入引燃生烟的香草,并将该仪器放进被褥之中,以达到焚香除臭、熏烟灭虫的目的。这就是被中香炉或卧褥香炉。

图1-33 被中香炉及其机环示意图:①唐代银熏球;②明代铜熏球;③机环示意

收录于《古文苑》中的汉代司马相如(约公元前179—前118年)的《美人赋》一诗中有“金薰香,黼帐低垂”之句。据考,“金”就是“香球,衽席间可旋转者”。可见,“金”也是被中香炉。汉以后,历代典籍对被中香炉屡有记述,如唐代徐坚《初学记》,宋代洪刍《香谱》、赵令畤《侯鲭录》等。明代屠隆在《考槃余事》中记述卧褥香炉如下:

以铜为之,花文透漏,机环转四周,而炉体常平,可置之被褥。

明代田艺蘅在《留青日札》卷二十二中记述一种香球:

今镀金香球,如浑天仪然,其中三层关捩,轻重适均,圆转不已,置之被中,而火不覆灭,其外花卉玲珑,而篆烟四出。

这个香球,也是被中香炉。所谓“三层关捩”,就是三层机环结构。

除此之外,历代制作了其他用途的种种平衡环。宋代李昉《太平广记》引唐代张鷟的《朝野佥载》说,武则天如意元年(692年),来自海州的一位工匠“作木火通,铁盏盛火,辗转不翻”。所谓木火通,即今之火笼,是一种手提的烤火取暖器。在平衡环的内环轴上挂铁盂,内盛炭火,可取暖,且不用担心火炭因故掉落而烧毁衣物或烫伤身体。

宋代周密《武林旧事》、吴自牧《梦粱录》都是记述南宋京城旧事之作。在《武林旧事》卷二、卷九中,在《梦粱录》卷一、卷十三、卷十九中,都记述了一种可能是节日舞龙灯用的“灯球”,一种妇女佩挂的小巧的“香球”。舞龙灯用的灯球历代相传至今。将平衡环安装在木棍一端,其内环装上盛油脂的容器。无论舞灯人如何挥舞灯棍,灯球内灯火不会掉落。香球,类似前述田艺蘅的描写,在内环上装上一个雕孔半圆盒,盒内放香料。这两种器物,也就是明代王文禄在《海沂子》卷二中述及的“香球、滚灯”。王文禄说香球、滚灯“外虽旋转,而香烛原不动也”。

与这些文字记载相映成趣的是,考古界的确发现了许多平衡环。1963年在西安东南郊沙坡村发现四件唐代银熏球,其中两件内径为4.8厘米,有两个机环三个支轴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明代铜熏球(见图1-33之②)一件,内径12.8厘米,也为两个机环三个支轴。北京文物工作者还曾收购一件清乾隆年间铜熏炉,内径为17.5厘米,这是有三个机环、四个支轴的平衡环。1970年又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了内径为4.5厘米,盛香料佩戴用的唐代银熏球(又叫葡萄花鸟纹银香囊,见图1-33之①),其内部结构与1963年在西安沙坡村发现的相同,或许它们出自同一个银匠或工艺师之手。还有许多这样的文物已流散于国外(见图1-34之①),如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的唐代被中香炉;大英博物馆、肯普收藏馆(Kempe Collection)收藏的唐代银熏球,如同陕西出土的唐代银熏球一样;罗马圣彼得收藏馆(St. Peter Collection)珍藏的南宋时期的熏炉。李约瑟博士于1950年在巴黎市场上目睹欧洲人出售清代西藏制铜灯球,他因此购买并收藏了其中的一个(见图1-34之②)。这种西藏铜灯球有五个机环、六个支轴,是历史上自由度最多的一种平衡环。在机环中心装有壶形灯盏,盛上油供寺庙内点灯用。

类似中国的被中香炉在欧洲称为“卡丹吊环”(Cardan suspension)。因为意大利数学家和工程师卡丹(Jerome Cardan,或写为Gerolamo Cardano,1501—1576年)于1550年最早描述过它,但卡丹本人并未宣称自己发明了它。在他之前,画家达·芬奇曾绘制有关的简图,并设想将它用于航海罗盘上。在他之后,毕森(Besson,1501—1576年)于1576年、布兰卡(Giovanni Branca,生活于16、17世纪之间)于1629年分别设想过人坐其中的大平衡环或具有平衡环装置的马车,以便航海或旅行中安稳。然而,早在公元1237年,德·洪内库特(Villard de Honnecourt)已绘制了如图1-33之③所示的平衡环中机环图。但是,要想将这种发明上溯至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亚历山大里亚或拜占庭时期,就缺乏根据和说服力了。值得注意的是,大约至迟在13世纪,中国的平衡环通过阿拉伯商人或犹太人已传播到欧洲。当时处于寒冷教堂内的教士已有手提木火通的。图1-34之①,过去被认为是欧洲人于13世纪使用手提火炉的实例,但从其外表造型等方面看,它显然是早期传播到欧洲的中国文物。可以说,西汉巧匠丁缓发明的被中香炉影响深远、流布极广。近代科学仪器回转器的始祖不是卡丹吊环,而是被中香炉。

图1-34 流散于欧洲的平衡环:①欧洲的铜熏炉;②清代西藏铜灯球的内部结构

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